快被職場年輕人氣瘋!Y世代的我如何面對世代衝突?

文章最後更新時間: 2023-08-29

隨著時代的推進,越來越常在新聞、書報雜誌或是網路上看到討論「最具破壞力的Z世代」、「職場上的『五代同堂』現象」、「X世代主管如何管理Z世代」等之類的議題,反映出目前社會上有許多因為世代差異產生的衝突。

不過這一切對我來說有些遙遠,青黃不接的26歲,讓我對年輕一輩沒有特別的想法,畢竟歲數才差一兩歲.很難想像會造成多大的差異───本該如此的,直到遇到這位同事,我才深刻體會到何謂世代衝突。

我對年輕人的想法?

我是個不太擅長與同齡或年輕一輩相處的人,從學生時期就與學長姐或長輩較合得來,確切原因說不太準,但我很清楚的感受到自己與同儕幾乎沒有共同話題,因此總是下意識地避開他們。但在職場上沒辦法選擇相處對象,無論對方是誰,都要想盡辦法共同協作。

這也造成我原本對同齡或年輕一輩無感,但現在卻十分感冒的原因。

為什麼我對職場上的年輕人很感冒?

這樣從與我同部門的小柿(化名)說起,21歲的小柿時常在大家要開會時以「我現在在忙」、「晚點再說」或「我現在思緒很亂,不想討論」等說詞拒絕與會。

或是B項目公司決定得太過倉促,因此沒時間篩選合作廠商,所以採納小柿信誓旦旦保證沒問題的廠商,結果在合作過程中雙方溝通上有許多誤解,導致最後成品慘不忍睹。

但小柿直到最後都把責任歸咎於廠商,甚至當面把窗口羞辱一番,搞砸項目的同時,也把公司名聲弄得更糟了。

還有C專案同樣也是因為公司決定得太晚,在與廠商協調了數次後,依然無法在公司期望的時間完成,但因為有討論出備案,所以我和小柿達成共識,決定向主管說明並推薦備案。

結果,在會議中主管有異議,認為原定方案是廠商能力不足才無法達成。就在我要再次說服主管時,小柿卻打斷我說:「我也覺得是廠商的問題,這件事明明沒有那麼難。」

還有許多像是,明明不會卻一意孤行、自以為是;面對他人專業毫不尊重,甚至嗤之以鼻;彼此面對面說話時,充耳不聞,就算對方已經翻臉了也不予理會,甚至還會反過來質問對方:「是在兇什麼?情緒管理很差欸?」

族繁不及備載,種種事蹟讓我對於職場上的年輕人不再抱有任何好感與耐心,只剩下滿滿的仇視與憤怒。

【延伸閱讀】年關將近,想換工作,但又說不出口?帶你面對提離職時會遇到的四個心理狀態

可是,難道職場上的年輕人「都」是這樣嗎?

在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前,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與內容配研所的Mei討論,因為主管的默許與認同,讓小柿變本加厲地「做自己」。

身心俱疲的我早就無法用客觀理性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,不自覺深陷主觀與憤怒的情緒中,痛恨整個年輕族群。

討論的過程中,Mei說:「你確定全部的年輕人『都』跟小柿一樣嗎?」我不確定,但我每天都因為小柿而感到痛苦。

「彼此相處有摩擦,難道只會是『單方面』的問題嗎?」我知道一個巴掌拍不響,所以我有在努力改變,可是不僅沒有任何改變,甚至還讓對方得寸進尺。

「同理心不是要『可憐』某些讀者,而是避免因為武斷、太快下結論而傷害到某些人。」對方這麼過分,我為什麼還要保有同理心?更何況,有誰同理過我的狀況了?

每一次的討論都讓我感到窒息,因為我其實知道Mei說得沒錯,只是自己做不到而已。

日復一日的思考、調適,以及無助,我開始拿不定自己的立場,找不到任何理由說服自己,被情緒掌控也讓我感到疲乏與厭倦。

在某次小柿又把我的理智線扯斷時,我決定試著去剖析小柿言行背後的真心───因為我想知道這個人究竟為什麼會活成這樣。

經過一陣子的觀察,我認為小柿不明白什麼是「責任感」和「尊重」,而且自己本身也「沒有想法」,所以做事時遇到問題時才總是用草率的態度與說詞推託。

可是,難道每個年輕人都有這樣的問題嗎?

Instagram上的@kirakira__stories,一名24歲女孩的創作帳號,每張具有個人風格的筆觸、畫風、用色和排版,不都充滿著她的想法與創意嗎?

Youtube上平均年齡不超過23歲的台灣cover舞團KEYME,直到疫情開始前幾乎不畏風雨的依約上街表演,儘管每個人都各自有正職工作,卻還是努力練舞、經營舞團,沒有因為是興趣就敷衍了事,尊重團員也尊重每位粉絲。

由此可知,不是所有年輕人都和小柿一樣,小柿的狀況屬於個案,我討厭的對象只是小柿,並非整個年輕族群。

果然,我的職場生涯鬧劇哪裡搞錯了。

在釐清自己內心真正反感的對象後,我終於能用不同角度去看待小柿。

《論語.述而》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小柿毫無懸念的是個反面教材,讓我重新審視許多基本的道理。

「三思而後行」這句話囊括了「責任感」與「傾聽」的重要性,有責任感的人不會隨便答應事情,懂得傾聽的人會在了解對方想傳達的內容後,才發表自己的意見。這些微不足道卻很重要的小事,小柿哪天才會明白呢?

也許有朝一日小柿會遇到貴人願意指點迷津,也許永遠不會。但無論如何,那都不是我的課題了。

現在的我能做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再犯下以偏概全的錯誤,學著與往後有緣相遇的職場年輕人相處。

可是說來容易,做來難,我們該如何跟新世代的年輕人和平共處呢?

根據《疫後聚焦 Z世代將形塑未來七大趨勢》文中,提到「Z世代期盼有能力影響世界」,反映Z世代比任何世代都更重視自我。既然如此,身為職場老鳥的我們若以「開闊的心胸」及「有鋒芒的善意」去面對他們,或許更有機會能和平共處。

什麼意思?在沒有影響到自己的情況下,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沒有干涉的必要,因為彼此的生長背景與經歷都大不相同,而且條條大路通羅馬,沒有道理用同樣的思維去教育他們。

哈佛大學的人格理論教科書《人格》(Personality)中,有個用來測量自戀程度的量表,其中一個項目為「認為自己與眾不同」。這不單指優越感,過度自卑也是其中一種表現,廣義而言就是大部分的注意都放在自己身上。

擁有這種特質的人,相對來說較容易忽略他人,為了不要讓自己的善意被糟蹋,我們能做的是讓善意帶有鋒芒、有限度,不讓對方予取予求。

說了這麼多,希望可以讓身陷苦海的人學會轉念,我知道每個人遇到的狀況都不同,而我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感同身受。

但若你是讀完文章卻還是對職場年輕人感到糾結痛苦的人,我想借用Mei對我說的一句話:「不要拿他們的作為懲罰自己。」

共勉之。

註1.

嬰兒潮世代: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觸發嬰兒潮,即1946年~1964年出生的人,為經濟龍頭、高齡化代表,品牌忠誠度高。

X世代:泛指1965年至1980年出生者,較為獨立也較具創意,充分適應傳統與數位職場。

Y世代:指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的人,重視體驗而非所有權,訂閱經濟的推手。

Z世代:又指「千禧世代」,在1990年代末葉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,數位原生世代。

α世代:數位原生世代之子女,更偏好吸睛品牌。

資料來源:嬰兒潮、X、Y、Z、α…你屬於哪個世代?一張圖理解「五代同堂」行銷策略差異

註2.

此文章為內容配研所《寫出影響力》之課程中的作業內容,由教練從旁給予寫作建議,協助完稿。

詳細課後心得可見:送給寫作新手的一份年末大禮,內容配研所《寫出影響力》:陪你釐清內心想法,寫出優質內容(文長)

訂閱
訂閱通知:
0 Comments
內聯反饋
查看所有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