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有看排球少年嗎?」從動畫劇場版,看背後的跟風行為

文章最後更新時間: 2024-06-01

你有跟風過嗎?

最近最讓動漫迷有感的跟風事件,莫過於動畫劇場版《排球少年!! 垃圾場的決戰》,上映後引發的排隊熱潮與週邊價格飆高的跟風亂象。

將視野拓展到動漫圈外,每四年一次的一日球迷、網美景點的打卡人潮等等,「跟風」幾乎可說是台灣人的日常,早已見怪不怪。

然而,這些現象往往令人厭惡、反感,甚至有部分人拒絕所有跟風行為,這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?

跟著一群人做同一件事情,就算是跟風嗎?

話說回來,「跟風」究竟是什麼意思?只要跟著一群人做同一件事情,就算是跟風嗎?

什麼是跟風?跟風仔&老司機的差別

跟風,指的是跟著社會主流的熱潮,忽略個人喜好,而去做某件事情,譬如說:某間甜點店被媒體大肆報導,雖然自己不吃甜點,但因為看到這則新聞,而去排隊、購買。

跟風本身並無褒貶之分,但隨著跟風引發的種種亂象,導致現在只要提到跟風,多半會有嘲諷、貶低的意思。

另一方面,與跟風仔相反的則是「老粉」或「老司機」,指的是原本就喜歡某件事情,不是因為受到熱潮才開始關注的人。

每當某個議題成為主流焦點時,跟風仔與老司機總會相互論戰,誰也不讓誰。

怎樣才算跟風?哪些行為會被稱為跟風仔?

那麼,做出哪些行為才會被說是跟風?實際上,會因為圈子屬性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表現形式,無法直接定義。

為了方便說明,我們以動漫影視、運動賽事、文化生活與社會時事,這四個圈子曾出現過的跟風行為來舉例:

  • 動漫影視
  1. 只看過「X 分鐘看完 OOO」的作品解說影片,就說自己看過,甚至喜歡這部作品
  2. 用倍速看完整部作品,然後說不懂這部作品在紅什麼
  • 運動賽事
  1. 只關注大型國際賽事(e.g. 世足),但連規則、球員都不懂
  2. 宣稱自己非常喜歡某球員,但對其職業生涯一問三不知
  • 文化生活
  1. 明明對這個樂團沒什麼想法,卻為了炫耀而買了一堆專輯、週邊
  2. 家裡不缺衛生紙,卻因為大家都在搶購,所以跟著去買
  • 社會時事
  1. 不清楚提倡議題的內容,卻因旁人都在支持,而換上相關的濾鏡
  2. 轉發相關議題的文章,實際上根本不了解討論的內容

上述行為之所以會被人說是跟風仔,主要是因為我們對於喜歡的事情,都會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與評價,這些論點也都是基於長時間關注才得出來的結果。

然而,跟風仔卻沒有花費相對應的時間與心力,只是看到事情的表面就大放厥詞,盲目跟隨潮流、相爭搶購,導致我們這些真正喜歡的人,反而拿不到喜歡的東西。

「只關注到事情表面,對於事情的評價、好惡也基於主流想法,缺乏自我定見,甚至影響到原本喜歡的人的權益。」正是跟風令人反感的主要原因。

從心理學看待跟風

話說回來,既然跟風讓人討厭,為什麼跟風仔還是隨處可見呢?

這個矛盾的現象,可以從心理學中的「從眾效應」與「錯失恐懼」來一探究竟:

跟風背後反映的:從眾效應 Bandwagon effect

  • 從眾效應定義:忽略或違背自身的想法,只因多數人這麼做,自己便跟著做的心理狀態
  • 從眾的優點:成為主流群體的一份子,讓人產生安全感及認同感
  • 從眾的缺點:無視客觀事實、忽略自身信念,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

從眾效應 Bandwagon effect 指的是,忽略、甚至違背自身的想法,只因多數人這麼做,所以自己就跟著做的心理狀態,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跟風。

乍看之下很不可思議,但實際上從眾行為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各個層面,小至搶購生活用品、去熱門景點拍照打卡,大到選舉時支持的候選人、投資標的的選擇等等。

「從眾」幫助我們成為主流群體中的一份子,維持社會秩序、維繫團體關係,讓人產生安全感與認同感。

另一方面來說,從眾也在無形之中產生「大家都這麼說,那一定沒有錯」的謬誤。

無視客觀事實、忽略自身信念,訴諸群眾所衍生的謬誤,對芝麻綠豆大的小事或許無傷大雅,但在足以撼動政治、經濟、人權等重大議題上,就容易造成無法挽回的錯誤。

然而,在受到同儕壓力、社會規範約束的情況下,人們往往會忘記從眾帶來的風險,還是會跟風,傾向跟隨多數人的決定行事。

跟風背後反映的:錯失恐懼 Fear of missing out/FOMO

  • 錯失恐懼定義:錯過資訊,形成與旁人的落差,而形成的恐懼感

促使我們跟風的其中一個原因是:同儕壓力,與近年常見的 FOMO 概念有點接近。

錯失恐懼 Fear of missing out 可以直白的理解為「錯過的恐懼」,解釋了遇到同儕壓力時所引發的心理狀態。

最新的資訊、流行的話題……當我們錯過這些又新又快的資訊,或是看到他人享受比自己優渥的生活時,伴隨而來的孤立、羨慕與忌妒,輕則心情低落,重則可能出現憂鬱、自傷等情況。

FOMO 不是近年才出現的概念,卻因為社群媒體的崛起而越來越普遍。

成千上萬的資訊以光速般飛過眼前,為了不落人後而積極使用社群,一旦錯過便會感到 FOMO,之後便會更迫切想知道所有資訊,無止盡的跟風,進入惡性循環,讓社群媒體成為錯失恐懼的最佳培養皿

跟風的好處&壞處

  • 跟風的好處:可以在短時間內做出安全的決定,而且有機會成為開啟對話與討論的契機
  • 跟風的壞處:做出錯誤的決定,或是失去獨立思考的機會

錯失恐懼目前看來難以對心理帶來正面影響,但從眾效應卻因事件而定。

像是在維持社會規範時,因為多數人都會排隊,所以才能建立出良好的秩序,或是小眾話題因為多數人跟風,才有機會進入大眾視野,得到進步與改善的動力。

不過,在面對政治、金融等龐大且重要的議題時,就容易出現邏輯上的謬誤。

舉例來說,當媒體宣稱某候選人的勝選機率比較高時,多數人可能會拋下原本想要支持的人選,轉而投給比較容易勝選的人,長久下來,便難以選出對國家真正有幫助的政治人物。

簡單來說,跟風可以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做出安全的決定,而且有機會成為開啟對話與討論的契機;反之,也有可能讓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,或是失去獨立思考的機會

我的跟風經驗:比起跟不跟,不如關心議題本身

既然如此,我們該如何看待跟風,或者說該怎麼跟風才對呢?

關於這點,我想以身為動漫迷的我,曾經被跟風以及跟風的經驗談起。

被跟風的經驗:超級討厭跟風仔,你們什麼都不懂!

2020 年上映的《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》,可說是近年動漫走進大眾視野的經典案例。

當時我為了避開人潮,所以沒有第一時間去看,直到我走進電影院不過短短兩週,我就至少被問了五次以上的「你看鬼滅了嗎?」。

次數多到讓我感到奇怪、厭惡與彆扭,馬上體會到日本所說的「鬼滅騷擾(キメハラ)」。

註.「鬼滅騷擾(キメハラ)」:指的是強迫他人看鬼滅、不允許他人貶低或對鬼滅無感的行為。

本來觀看度普通的作品,一夕間成為眾人焦點,而且還出現一堆讓人難以置信、傷及圈內人權益的亂象。

像是指責《勇者鬥惡龍達伊的大冒險》抄襲鬼滅,但事實上《勇者鬥惡龍達伊的大冒險》早在 1989 年開始連載,更何況所謂的抄襲片段,根本不足以構成抄襲。

註.抄襲片段指的是鬼滅主角炭治郎在訓練劈開巨石的橋段,在勇者鬥惡龍中也有出現

或是看電影時偷拍劇場版畫面,這個行為不僅侵犯著作權法第 91 條,也會影響日方往後是否要在台上映劇場版的決定。

註. 2020 年發生因盜錄事件而導致劇場版延後上映的消息

這些無謂的風波與事後的損失,都是一時興起的跟風仔所造成,卻要原本就在圈內的群體要承擔,嚴重傷害台灣的文化產業,甚至破壞在台代理商與日方的信賴關係,是一次讓人血壓飆高的被跟風經驗。

跟風的經驗:感謝這份契機,讓我認識一部好作品!

幾年之後,我也成為跟風的一員,2024 年 4 月上映的《排球少年!! 垃圾場的決戰》前,我跟多數人一樣開始看《排球少年!!》。

從四季的 TV 動畫、45 集的漫畫,再到花了八萬多日幣的周邊,我因為劇場版上映的關係,從此跌入排少的坑,直到現在都無法自拔。

而且我在初期對排少有興趣時,很幸運地遇到讀者熱心地跟我推薦(推坑),提供我很多資源和管道,讓我對排少的喜愛一發不可收拾。

這次的跟風經驗,不僅讓我認識優秀的作品,帶給我物質上的快樂,也豐富了內心對創作、排球與漫畫的想像,是一次非常美好的體驗。

延伸閱讀:《排球少年!! 垃圾場的決戰》觀影心得:一場愉快、盡興的祭典

跟風本身沒有問題,有問題的是跟風之後的行為

兩次截然不同的經驗,讓我更能體會跟風仔與老司機的心情,同時也意識到「跟風本身沒有問題,有問題的是跟風之後的行為」。

我這次跟風《排球少年!!》沒有受到任何攻擊,我猜測主要是因為我「本來就是動漫迷」,而且有「認真去了解《排球少年!!》」。

我花時間去看這部作品的動畫、漫畫、雜誌與訪談,也付出金錢去購入正版週邊,甚至在書房掛上烏野的應援橫幅、擺出滿滿的週邊牆等等。

這些行為都代表:即便我是因為跟風才認識《排球少年!!》,我還是很認真地喜歡這部作品。

然而,如果遇到幾次被跟風仔破壞社群、影響權益的經歷,我想任何人都無法不討厭跟風仔。

  • 該如何面對「跟風仔」?

然而,如果遇到幾次被跟風仔破壞社群、影響權益的經歷,我想任何人都無法不討厭跟風仔。

在《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》跟風亂象發生時,我除了不主動去看任何「平常不是動漫圈的人的討論」之外,也會協助檢舉盜錄行為。

那時我也跟多數人一樣很生氣,但事後發現這種情緒餘事無補,所以後來我改變了看待事情的角度。

今天我是被跟風的群體,明天也可能是去跟風的那個人,與其每次都被跟風仔搞壞心情,不如將專注力放回自己與事件本身。

當然,該檢舉的還是要檢舉,ACG 文化需要每一個人共同維護。

  • 一味地拒絕「跟風」好嗎?

個性使然,我一直都不喜歡跟別人做一樣的事情,但經過這次跟風排少後,我才驚覺這個態度讓我差點錯過一部優秀的作品。

所以,要不要跟風不是重點,重點是探究自己對事件本身到底有沒有興趣。

該如何避免盲目跟風?

現在我們知道跟風本身沒有對錯,錯在盲目跟風所引發的一連串的失控行為。

那麼,我們該如何確保自己不盲目跟風,而是真心對議題本身有興趣呢?

  1. 認識自己

前面不斷提到「回歸議題本身」,但在此之前,認識自己、清楚知道自己的喜好更為重要。

如果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認識自己,可以回想我們認識新朋友時的情況:將專注力放在對方身上,透過一問一答,漸漸地了解對方是怎樣的人。

將對象換成自己後,不妨也試試同樣的方法,或是透過寫作、寫日記與朋友對談的方式,慢慢挖掘、建立自我的價值觀。

認識自己並非一蹴可幾的瞬間,而是一段漫長的過程。

比如說,當「OOO 說白色的褲子比較好看」時,不要急著回應,靜下心來思考「我覺得白色的褲子好看嗎?為什麼?」可能你其實更喜歡黑色,覺得自己更適合黑色的褲子也說不定。

知道自己喜歡什麼、討厭什麼、在乎什麼之後,就不會單方面接收所有資訊,更不會輕易感到不如人,而做出盲目跟風的行為。

  1. 親自了解議題本身

親自了解議題本身,這句話的重點在於「親自」。

成千上萬的資訊如光速般飛到我們眼前,為了更新、更快,網路上充斥著許多懶人包、X 分鐘看完 OOO 系列的內容。

這類型的內容通常都很受歡迎,因為它替人們節省了時間,讓人可以去追逐更多資訊。

然而,當我們認識自己後,就會知道大量的速食資訊其實沒有任何意義。

這類重點概要型的內容,通常會省去脈絡與鋪陳,只擷取創作者認為的重點,這會讓我們漸漸地失去耐心、邏輯思考出現斷層,甚至變得難以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
因此,假設真的對某個議題有興趣時,請務必親自去了解。

可以透過書本、文章、研究報告,或是用 Google 搜尋也沒問題。(但需要辨別資訊真假的能力,不可以盡信)

盡可能找到第一手消息來源,越接近消息源頭就越能看到議題的真相,不被張三李四的價值觀影響,進一步辨別出自己是否真的對該議題有興趣,省去盲目跟風的心力。

  1. 保留時間消化資訊

當我們徹底認識自己,也親自了解議題後,保留時間消化資訊,讓資訊與價值觀融合,內化出自己的想法後,再發表論點也不遲。

時間的價值在於沉澱,沉澱後的精粹代表著我們的所思所想,富足心靈,也認識了美好的事物。

我們對任何事情的關注都不該是為了炫耀,只要願意空出時間,等待想法發酵,自然就不會變成他人口中的跟風仔了。

  1. 不要害怕與主流不同

不想盲目跟風,換句話說就是不想盲目地跟隨主流,既然如此就要有與主流不同的勇氣。

每個人的性格特質不同,有些人很在乎同儕關係與旁人眼光,有些人則不太在意他人評價,認真回應自己真正在乎的事物,會讓我們漸漸放下主流、非主流這類表面的二分法,專注在喜歡的事情上面。

只要沒有傷天害理、違反法律,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害怕與主流不同呢?跟風帶來的安全感與認同感,在喜歡的事情上不也同樣能獲得嗎?

回到文章最一開始的問題,你也有跟風過嗎?看完這篇文章後,你對跟風的想法有什麼改變嗎?留言跟我分享吧!


嗨,我是清華 Seika🥀。

「花落時再見」是一個討論 ACG 文化的網站。

如有合作需求,歡迎與我聯繫:
[email protected]

※本站圖片來源皆為作品官方、作者網站、社群或自行拍攝,如有侵權懇請告知,將立即撤下,感謝!

※文中翻譯如有任何錯誤或遺漏,懇請告知,將立即修正,感謝!

訂閱
訂閱通知:
0 Comments
最舊
最新 Most Voted
內聯反饋
查看所有留言